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?
在人与人可以即时通讯、随时联系,可以轻易跨越空间距离抵达爱人面前的时代里,我们反而越来越难开始一段爱情。
在爱上彼此的那一刻,总希望这种感觉能够永远持续下去。可惜,在最初的吸引力过去之后,很多人为了物质、为了房子、为了家人,或者因为异地恋、异国恋而放弃了爱情的自由。
就像顾里那句名台词:“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,都不用风吹就散了。”
当我们思考为什么浪漫会被日常琐碎击败时,可能要回归到最本质的一个问题:什么是“爱”?
爱是持续不断,还是稍纵即逝的?使一段长久亲密关系赖以维持的,究竟是不是爱情。
01.什么是爱?
感情中,我们都渴望被呵护、关心和在乎,这一切不是等来的,大多是对方主观意识到并付诸行动的。
爱一个人,是可以从眼睛里看到的。如果ta看你的眼神深情且缠绵,不用怀疑,这绝对是爱上你。
你成为他心中柔软至极的软肋,他会怕你受苦受累受委屈,会从你的角度为你着想和考虑。
因为心疼是人最本能、直接又原始的情感。它无法造假,也没有规律可寻,甚至无法解释,为什么爱上一个人会引起心疼,而不是欣赏、敬佩或仰慕。
知乎上曾经有个关于心疼的最高赞答案:
“你的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下台角,本来你没什么感觉,他的感受却是你被劈了一刀,而你看他的表情以为自己中了一枪。”
在这个世界上,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心疼都是深爱的表现,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你,那么他一定懂得心疼你。
02.生活艰难,仍需要爱
民政部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,其中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。与此同时,单身的年轻人们仍然在努力,试图进入恋爱。
《2019年第一季度单身人群调查报告》显示,38%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,24%为23-25岁。
尽管如此,90后的恋爱依然不顺,95后平均空窗期超过2年。
生活重担落在90后头上,他们的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之中徘徊,精神领域普遍存在焦虑、茫然、价值的坠落感与空白感。
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上——关于爱情的信仰正在消失,爱情的诞生日益艰难。
当一个人越来越习惯单身,证明他越来越孤独,这种孤独在面对强大的压力时,会在无人知晓的角落被引爆。但如果是两个人一起承受压力呢?
两个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情感两相融合,也就有了完整的一面;两个人共同承受压力,有人帮你分担,听你抱怨,这种压迫感就会变得微弱,让你在情感上意识到——他在我身边。
常说生活艰难,但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爱情滋润。
03.性别比失衡
如果说爱情的信仰逐渐消失是越难相爱的核心,那么性别比例失衡,则是越来越难维持一段长久关系的“最强辅助”。
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(2020)》,截止到2019年,我国性别比最为失衡的年龄分别为10-14岁、15-19岁,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性别比分别为119.10、118.39,几乎出现了1名女孩对应1.2名男孩的局面。
换句话说,我国“00”后的男女失衡局面最为突出。
而目前刚刚步入适婚年龄的20-24岁,男女失衡也较为严重,性别比达到了114.61,和25-29岁年龄段性别比106.65相比,出现明显上升。
长期性别比失衡,不仅会降低结婚率和生育水平,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。
比较典型的是“婚姻挤压”和“婚姻竞争”加剧,随着单身群体的增多,由于缺乏配偶和子女的家庭支持,未来的社会保障负担也会增加。
也就是说,将来无论爱与不爱,性别比例失衡都会冲击到婚姻。
而且当代年轻人思想比父辈开放,婚姻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刚需品,所以谈情说爱与结婚在他们心中并不会挂钩。